节点文献
水稻染色体的带型研究 1.水稻染色体Giemsa分带技术和带型初步分析
【摘要】 1968年瑞典细胞化学家Caspersson首先提出了动物染色体萤光分带技术,即Q—带[5];1969年他又成功地把Q带技术用于植物──蚕豆[6],从而染色体的带型分析补充了组型分析的不足,为细胞学、细胞遗传学、染色体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开拓了新景。1970年Pardue和Gall发现染色体的着丝点附近分布着最初构成的异染色质与Giemsa染剂能发生特异的分带染色,即G—带。1972年Vosa等把G带技术用于研究植物染色体[7],同年sumner创用BSG法植物染色体分带技术(先用碱──Ba(OH)2再用盐──柠檬酸钠和氯化钠即SSC溶液处理细胞,然后用Giemsa染色,染色体呈现带纹,即C带)[
- 【文献出处】 湖南农业科技 , 编辑部邮箱 ,1979年06期
- 【被引频次】4
- 【下载频次】4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