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郭良珍,刘绍友,苏丽.小麦禾谷缢管蚜的危害损失和防治指标研究[J]植物保护.2000,(06)
|
[2]侯有明,仵均祥,安英鸽,胡美绒,南新平,刘绍友,胡作栋.桃蚜体色生物型种群动态研究[J]西北农业学报.2000,(01)
|
[3]侯有明,刘绍友,周靖华,胡作栋,胡美绒,赵耀先.不同寄主植物上桃蚜种群动态的研究[J]干旱地区农业研究.1999,(04)
|
[4]仵均祥,刘绍友,周靖华,赵耀先,胡作栋,胡美绒.寄主植物对桃蚜不同寄主生物型的影响[J]西北农业大学学报.1999,(06)
|
[5]刘绍友,侯有明,周靖华,安英鸽,胡作栋,胡美绒.桃蚜不同体色生物型的寄主适应性[J]西北农业学报.1999,(04)
|
[6]仵均祥,刘绍友,翟锁奎.黄斑露尾甲的生物学与防治对策[J]昆虫知识.1994,(03)
|
[7]刘绍友,赵清华,王金花.禾谷缢管蚜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研究[J]昆虫知识.1995,(03)
|
[8]刘绍友;王应伦;.灭幼脲对美国白蛾的生物活性[J]农药.1986,(06)
|
[9]刘绍友;倪新智;韩丽娟;刘小宝;.麦长管蚜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[J]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.1986,(02)
|
[10]刘绍友,王应伦.灭幼脲Ⅰ号防治美国白蛾的研究[J]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.1988,(04)
|
更多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