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常春.健康教育中的行为理论[J]中国健康教育.2005,(10)
|
[2]孙昕霙,钮文异,吕姿之,常春,R.V.Short,高源.一年级医学生性传播疾病同伴教育近期效果评价[J]中国学校卫生.1999,(06)
|
[3]孙昕霙,吕姿之,钮文异,常春,R-V-Short,高源.一年级大学生艾滋病/性病/安全性行为同伴教育过程评价[J]中国健康教育.1999,(11)
|
[4]常春,吕姿之,钮文异,孙昕霙,R-V-Short,高源.同伴教育在理工科大学生艾滋病/性病/安全性行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[J]中国健康教育.1999,(11)
|
[5]曾阳,常春,吕姿之,高源.医学生预防艾滋病/性病同伴教育效果追踪评价[J]中国健康教育.1999,(11)
|
[6]吕姿之,钮文异,孙昕霙,常春,R-V-Short,高源.在一年级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/性病/安全性行为同伴教育效果的定性评价[J]中国健康教育.1999,(11)
|
[7]孙昕霙,钮文异,常春,吕姿之,R-V-Short,高源.艾滋病街头宣传咨询活动评估[J]中国健康教育.1999,(11)
|
[8]常春,孙祺,张朝阳,刘纪平,刘玺成.联合国儿童基金会7个项目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研究[J]中国初级卫生保健.1999,(04)
|
[9]马玉荣,姚永清,常春,吕姿之.北京市四所医院护理人员艾滋病健康教育短时效果评价[J]天津护理.1999,(01)
|
[10]常春,吕姿之.出国人员预防AIDS知识、态度行为及相关因素调查[J]中国健康教育.1994,(07)
|
更多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