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李延兴;张静华;何建坤;李智;郭良迁;张中伏;张俊青;.菲律宾海板块的整体旋转线性应变模型与板内形变-应变场[J]地球物理学报.2006,(05)
|
[2]李延兴;张静华;何建坤;李金岭;李智;郭良迁;张中伏;杜雪松;.由空间大地测量得到的太平洋板块现今构造运动与板内形变应变场[J]地球物理学报.2007,(02)
|
[3]何建坤.太行山地壳厚度转变带动力学不稳定与前缘盆地构造挤压的关系[J]地球物理学报.2003,(04)
|
[4]胥颐,刘福田,刘建华,孙若昧,何建坤.中国大陆西北造山带及其毗邻盆地的地震层析成像[J]中国科学(D辑:地球科学).2000,(02)
|
[5]刘建华,刘福田,何建坤,陈辉,游庆瑜.攀西古裂谷的地震成像研究──壳幔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推断[J]中国科学(D辑:地球科学).2000,(S1)
|
[6]刘福田,刘建华,何建坤,游庆瑜.滇西特提斯造山带下扬子地块的俯冲板片[J]科学通报.2000,(01)
|
[7]卢造勋,蒋秀琴,潘科,白云,姜德录,肖立萍,刘建华,刘福田,陈辉,何建坤.中朝地台东北缘地区的地震层析成像[J]地球物理学报.2002,(03)
|
[8]何建坤,刘金朝.下地壳流变与造山带同挤压期地壳伸展的动力学关系[J]地球物理学报.2002,(04)
|
[9]陈辉,刘福田,游庆瑜,何建坤,闫晓蔚.地震体波成像中的几个问题[J]地球物理学进展.1999,(04)
|
[10]何建坤.焦作矿区构造特征及构造控气作用[J]煤炭学报.1994,(04)
|
更多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