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建坤
【姓名】 何建坤
【职称】 研究员;
【研究领域】 地质学;地球物理学;矿业工程;
【研究方向】 构造地质学和岩石圈流变动力学研究
【发表文献关键词】 活动大陆边缘演化体制,俯冲板片,莫霍面,俯冲板片形貌,地幔对流,造山带,俯冲遗迹,地震层析成像,扬子地块,西北造山带,东秦岭,滇西特提斯造山带,岩石圈,攀西古裂谷,下地幔,大陆动力学,东秦岭造山带,岩...
【工作单位】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
【曾工作单位】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;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;南京大学;
【所在地域】 北京
今年新增/文献篇数 核心期刊论文数 基金论文数 第一作者篇数 总被引频次 总下载频次
0/24 13 15 11 794 5961
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    共找到16篇
[1]李延兴;张静华;何建坤;李智;郭良迁;张中伏;张俊青;.菲律宾海板块的整体旋转线性应变模型与板内形变-应变场[J]地球物理学报.2006,(05)
[2]李延兴;张静华;何建坤;李金岭;李智;郭良迁;张中伏;杜雪松;.由空间大地测量得到的太平洋板块现今构造运动与板内形变应变场[J]地球物理学报.2007,(02)
[3]何建坤.太行山地壳厚度转变带动力学不稳定与前缘盆地构造挤压的关系[J]地球物理学报.2003,(04)
[4]胥颐,刘福田,刘建华,孙若昧,何建坤.中国大陆西北造山带及其毗邻盆地的地震层析成像[J]中国科学(D辑:地球科学).2000,(02)
[5]刘建华,刘福田,何建坤,陈辉,游庆瑜.攀西古裂谷的地震成像研究──壳幔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推断[J]中国科学(D辑:地球科学).2000,(S1)
[6]刘福田,刘建华,何建坤,游庆瑜.滇西特提斯造山带下扬子地块的俯冲板片[J]科学通报.2000,(01)
[7]卢造勋,蒋秀琴,潘科,白云,姜德录,肖立萍,刘建华,刘福田,陈辉,何建坤.中朝地台东北缘地区的地震层析成像[J]地球物理学报.2002,(03)
[8]何建坤,刘金朝.下地壳流变与造山带同挤压期地壳伸展的动力学关系[J]地球物理学报.2002,(04)
[9]陈辉,刘福田,游庆瑜,何建坤,闫晓蔚.地震体波成像中的几个问题[J]地球物理学进展.1999,(04)
[10]何建坤.焦作矿区构造特征及构造控气作用[J]煤炭学报.1994,(04)
更多
中国重要会议全文数据库    共找到7篇
[1]何建坤;刘福田;刘建华;孙若昧;.华北东部中新生代盆地构造特征与大陆动力学过程[A].寸丹集——庆贺刘光鼎院士工作50周年学术论文集.1998-12-01
[2]刘建华;刘福田;阎晓蔚;何建坤;.北京及其邻近地区Lg尾波Q分布特征[A].寸丹集——庆贺刘光鼎院士工作50周年学术论文集.1998-12-01
[3]何建坤;刘金朝;.下地壳流变与造山带同挤压期地壳伸展的动力学关系[A].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论文摘要汇编.2002-12-01
[4]何建坤;.太行山地壳厚度转变带动力学不稳定与前缘盆地构造挤压的关系[A].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○○三学术论文汇编·第二卷(青藏高原).2003-12-01
[5]刘建华;刘福田;邵安民;阎晓蔚;何建坤;.秦岭造山带及其邻区Lg尾波Q的分布及其构造含义[A].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.1997-11-01
[6]王伟元;蔡东升;何建坤;王良书;.渤海壳、幔结构特征与现今盆地地温场关系[A].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——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.2001-10-01
[7]李延兴;何建坤;张静华;张中伏;.鄂尔多斯的运动学与动力学[A].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.2004-10-01
更多
承担国家科研项目    共找到1个
[1]何建坤;.华北东部盆地区岩石圈流变结构的三维动力学数值模拟[A].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;.项目经费 30万元.2004-03-31.资助文献数 4
更多